点击丽江雪山书院

关注我哟出精品、创品牌,续丽江古城文脉。学术独立、学术活用、培养模范市民、集各学派到雪山书院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构建学习型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聚集精气神

浅谈大具民族文化习俗

精彩内容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大具位于丽江古城东北玉龙雪山北麓金沙江“下虎跳”涧畔,东接鸣音,南与白沙相连,西南隔玉龙雪山与龙蟠毗邻,西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隔江相望,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营盘离县城84公里,到下虎跳峡5公里。辖头台、培良、白麦三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2016年底有农户2035户7471人,其中纳西族1420户5758人,占大具乡总人口的77%。其中,纳西民族人口比例占95%的纳西族村寨就有:金江,头台一、二、四、五村,上白麦一、二村,肯配古,新鲜落,里落,上里都一、二村,下里都,卡子一、二村,树底,高寨和补古足等18个村。只要走进大具的纳西族村寨,那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各民族文化、富饶美丽的大具坝都会使你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大具与东巴圣地白地的历史渊源

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的“白地”被纳西族誉之为是东坝圣地,是东巴教的发源地。东巴经记载,玉龙县东部的纳西族从贡嘎岭开始迁徙经楼头(永宁)过白地后,一部分定居在了白地,一部分继续往前迁徙,过了金沙江后就定居了金沙江畔富饶美丽的大具坝子里。大具古地名叫“大匮”(“达古”“打鼓”)。“大匮”名的缘由来自北宋建隆元年至南宋宝祐年间的大理国剑川节度前期和大理国成纪镇善巨郡后期,大理国在大具设立“大匮寨”建制辖今天的大具、大东、鸣音、宝山、奉科及迪庆香格里拉县的哈巴、白地、东坝、诺吉、宁蒗县的拉伯、永宁和四川木里县的俄亚等地。忽必烈南征云南,奉科革囊渡江破“大匮”后,至元十四年(1277)以“大匮寨”七处设立“宝山县”,至元十六年(1279)升为宝山州。有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有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东巴教也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东巴教徒中的杰出人物,被后世东巴奉为神明的中甸三坝乡白地的阿明什罗等人,利用“森究鲁究”东巴象形文字撰写东巴经书。并广泛采集民间的各种古老神话、历史传说、诗歌谚谣,大量吸收汉、藏宗教文化,改造和充实原有的口诵经,编写成系统的东巴经书传播东巴教,逐渐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形成了以白地阿明什罗为代表的纳西“东巴文化”,在阿明什罗和众弟子的共同努力下,东巴文字、东巴经书、东巴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东巴经书中留下了“大具东巴始祖祭伟勒”的记载。

伟勒,是大东巴阿明什罗的徒弟,参与了古老神话、历史传说、诗歌、谚谣的采集,并用象形文字把它们撰写成东巴经书的东巴文化的创始人之一。白地与大具一江之隔,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属大匮和宝山州管辖,至今两地之间开亲成婚之例数不胜数。据对头台里罗片区的送魂路线的考证,头台村委会的里落村是大具居住的最早的纳西族村寨之一,始祖叫伟噶,600多年前从白地迁徙到大具定居,是个大东巴。如今,伟噶的后裔已发展到里罗,上里都一、二村,下里都和头台一村等五个村组。他们的送魂路线是从上、下里都送到里罗,再送到岩窝,到里肯撒高吾(金沙江渡口),再到本习寨、勒托丁(两地皆属三坝乡江边村委会)到恩土湾(白地)后,再沿途送回到贡嘎雪山。又如上白麦一、二村,肯配古、新鲜罗、金江等村的纳西族,他们的送魂路线是先送到摆音吾(今鸣音村)到拉汝、拉白、花衣、住古(今宝山乡境),过金沙江渡口到恩土湾后,再合为一路送回到贡嘎雪山。血缘、亲缘和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大具成了东巴文化向丽江发展的重要中转站。东巴文化发源于白地,发展在丽江,与白地一江之隔的大具,是东巴文化向丽江发展壮大的摇篮。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纳西东巴的“文房四宝”

有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经书,就需要东巴纸、东巴笔、东巴墨、东巴颜料。大具的东巴造纸技术源远流长,因为大具生产东巴纸,在老六区五个乡镇中大具乡生产的东巴纸又被称为“打鼓纸”“打鼓纸”质地厚实,光滑耐磨,且能防腐防蛀,大具的纳西村寨会制作东巴纸的村寨很多,如白麦村的肯配古、岩窝,头台村的上、下里都等村组都会制作。肯配古就是一个古老的东巴造纸村寨,肯配古村的和圣文(已故)家就是东巴造纸的世家。和圣文的祖上不但是大东巴,还是造东巴纸的行家,世代相传至今已十五代。他家的东巴造纸这祖传家业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曾一时中断过,但到八十年代又被十四代传人和圣文重建作坊、再接香火,和圣文去世后造纸技术传给了儿子和志国和女儿和志秀。又如上里都村的大东巴和国耀自己用的东巴纸,至今完全都是自己制作的。大具东巴墨的制作原料,取照明用的松明燃烧后集中在上方火罩上的黑烟炱,再用皮革熬制成的明胶拌和,加上牛羊的胆汁后晾干,加工制成东巴墨。东巴颜料采用山中的矿物质和绿色植物,经碾碎过滤后熬制而成。竹笔在大具更是随手可得。虽然当时大具交通闭塞物资匮乏,但是自产的“文房四宝”,使东巴们如鱼得水。他们为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共同的追求,“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百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劳动的智慧,观星月圆曲之势,察兽形鸟迹之象,搏集众美,合而为字”。

东巴文化也在大具里落、肯配古、新鲜罗、上白麦、上里都、下里都、卡子、树底、补古足、头台、文都、高寨、金江、岩窝、培当和峨眉之这些纳西族村落中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里出现了“村村有东巴、户户有经书、家家有法器”的空前盛况,同时,也在老六区形成了以大具、鸣音为核心的一个东巴文化圈。1945年农历三月,在时任第六区保安队队长杨作霖的组织下,大具、宝山、鸣音、奉科等地的250多个大东巴,在鸣音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超度抗战阵亡将士亡灵的祭祀仪式,仅大具乡参会的东巴就有80多人,其中弹经班(即纳西古乐)就有二十多人。时年三十四岁的大具树底村东巴和寿宝参加了祭祀仪式,仪式上和寿宝的读经、写经、绘画、扎纸和东巴舞,特别是不看经书的边诵经、边写经,而且诵和写完全相同的绝技表演,得到了来自各地大东巴的赞叹和好评,公认和寿宝是大东巴。大具是一片浸透了东巴文化的土地,仅在近代百多年的历史中,就出过英旦、英高、够黑、嘛塔、增寿、共塔、牛黑、和叔宝、和学增、和修林、尹林森等诸多大东巴,在六区片久负盛名。至今,无论走进哪一个纳西村寨,千年长就的祭天神树无村不有,各个家族的祭天坛无处不有,《创世纪》和东巴神话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日三餐“阿普阿祖·绰”虔诚的祝福至今仍在念颂,东巴经书、东巴神路图、东巴万年历、东巴舞谱、东巴画谱和东巴造纸等文化瑰宝仍在这里广为流传。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独特的祭天仪式——“鲁补格多树”

祭天是纳西族最大、最隆重的祭祀仪式,每年大具乡的祭天仪式是在正月的初三、四、五、初八和七月十四举行,祭祀内容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一个“鲁补格多树”的祭祀仪式。如大具乡头台村委会的卡子村就有一个“鲁补格多树”的祭天仪式。卡子村有农户104户,486人,每年举行祭天仪式都要杀猪,一年杀三头,正月的初五、初八和七月十四等祭日各杀一头,猪由农户轮流喂养。卡子村的祭天从正月初三开始,初三这天,轮到值祭的村民和村中去年出生了儿子人家的男人,早饭后就来到祭天的地方,清除杂物烧清香整理祭台,做好祭祀的准备工作。初四,祭天的仪式是“鲁补格多树”。“鲁补格多树”的祭祀含义是,将去年村中出生的“纳若”(纳西儿子)由爷爷抱上,父亲则端上三牲祭品,请上大东巴,走上家族的祭天台。然后,爷爷烧燃千年火,父亲点燃万年香,供上三牲祭品,于是,大东巴诵经小东巴吹号,祈福天上的“母古母阿美”和家族的“阿普阿祖”,保佑“纳若”快长快大,赐他智慧给他力量,佑护“鲁补”平平安安快长快大,让他长成连翻九十九座大山,连跨七十七条深涧也不知劳累的纳西汉子;长成身负传宗接代,肩扛村落繁荣民族兴旺的顶天立地的纳西汉子。

大具是丽江木氏土司出入白地到达其开办在东陆房、俄亚的龙达河银厂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同时大具富庶,是宝山州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和丽江府的粮仓,又设有州建置,是历代各部落统治阶级的争夺焦点。大具也就成为了丽江府东部的兵防要塞。在《古今图书集成》卷丽江兵制考中说:大具鹤丽镇把总防汛兵丁一百名,清朝的兵防中,丽江府设十七个汛塘,大具为“打鼓汛,分卡子塘”。《光绪丽江府志》中也有记载:“打古汛,鹤丽镇左分防汛外委把总一员,守兵二十名。设卡子塘,系打古汛兵丁分设。”卡子也是大具通往丽江的重要关隘卡口之一。有利益有驻兵就有战争。乾隆《丽江府志略》中说:“天顺四年(1460年),刀日卜他同男阿俗,劫掠宝山州,被木钦平定”。木氏十一世知府阿地阿习木钦宦谱中记载:“又六年,(景泰六年)宝山州白的等处,被蕃贼劫掠,奉文征讨,生擒贼首”。木氏十二世知府阿习阿牙木泰宦谱中记载:“成化二十一年,阿加南八侵犯白甸(的)诸寨,亲领兵追击,斩首五级,贼大溃。二十三年寇又大犯,复整兵鏖战于山哈巴江口(大具金沙江渡口)”。李修在《云南通志》卷五中说:“废宝山州,在府治东二百四十五里,洪武十六年建,后因吐蕃出没,被焚。”“鏖战”“平定”“焚”“废”,历史文献短短的八个字的记载,却道出了当年各民族统治阶级为争夺大具而发生的战争之惨烈。卡子村地势独特,向北居高临下,大具坝子和香格里拉县的永壳坝子及金沙江渡口一览无余,是最佳的瞭望台,村北面的下方又是有一千多米高坡度近七十度陡坡,是一个绝好的天然军事要塞,地理条件历史原因和民族渊源派生出了祭天内容中,独特的“鲁补格多树”祭祀仪式。“鲁补格多树”的祭祀仪式,千年火烧燃万年香缭绕,在悲壮高昂的牛角号声中,充分展示了纳西民族几千年来在生存、发展、壮大历史中的不屈精神。初五,杀猪,全村男人集中在祭天坛,大祭。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化为礼仪图腾的木、石崇拜

木、石是大具纳西族祭祀礼仪和生活中的图腾。石崇拜,大具但凡东巴作祭祀活动,必要找一块洁净的石头代表“东鲁”,几根松枝或木牌代表“本色”,在祭祀活动中,用祭米撒神石,用牛、羊、猪、鸡四牲鲜血点染神石、松枝、木牌,用人类心目中最尊贵的祭品“三牲”来祭奠祖先。如大具纳西族农户的大门口两旁,家家各竖一石作门神,用“东”来镇鬼辟邪保平安。大具纳西族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与“木”分不开。老人去世时,东巴超荐死者的神主木偶用松枝代表,东巴颂毕超度经后,在松枝上用刀刻划眼、嘴,然后用新麻布包好,放到祖先迁徙过来方向的特定岩洞中。改土归流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坝区和附近山区的纳西族也在祖房中立祖先牌,老人去世、东巴超荐死者之后,孝家有几个儿子就做几块木制牌位,书写或契刻逝者的姓名,东巴祭祀之后,好友将其牌位驮负于儿子们肩脖之上,各自背负回家置之阁楼上的祖先牌位旁。

俗话说“纳西美布堆”,在大具纳西族的祭祀活动中,最大的是“美布”(祭天)。祭天的场所必须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大树,头台、峨眉之、卡子、白麦、里落,上、下里都等纳西族村寨的祭天场所,都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古木。在祭天的祭祀活动中,黄栗木代表天神天母,竖在祭坛的左右,柏木代表帝王立在中间,柏木后面立一棵小松树,代表将帅和战神。大具纳西族对木、石的崇拜,还反映在其它方面。如祖房的“天柱”(美都)是木;家神箩(素都)中放小圆石代表家神是石;山区农村的进山路口有“呷尼古”,意为安放劳累的地方,过往的行人每人要拣一个石头或采一支树枝压在上面,也将一天的劳累安放在这里,久而久之“呷尼古”就形成一个大石堆。以前,纳西族实行火葬,改土归流实行土葬后,在各个家族墓地的后方,都竖一块石头,代表山神,每年春节清明的上坟扫墓,必须先祭山神,然后才祭奠祖先。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一到初三的清晨,大具纳西族家家都要用“除滩祭”去秽。“除滩祭”是将三个洁净的河卵石,放进火塘或灶洞中,用洁净的木柴火烧红后,放进一块干净的瓦片中,上面盖上折来的柏树、紫油和松树枝叶,再用净水浇淋,使其激起一股炙热的雾气,主人便端着它从祖房开始,逐一挨二地熏完所有的房间,(包括畜圈,)用“除滩祭”熏去去年的秽气,以求新的一年里人畜平安。纳西族对木、石的崇拜,在“除滩祭”中进一步得到升腾。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营盘村的麒麟、凤凰舞

麒麟、凤凰是大具营盘村人民理想中的吉祥动物,新春表演麒麟、凤凰舞,以祈求、预示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流行于大具营盘村的麒麟、凤凰舞是以麟、凤为主的大型民间舞蹈剧目。演员有跳麒麟的二人,一人舞麟头、一人舞麟身,舞凤凰一人,演崴州爸、崴州美的二人,耍云的男女幼童各十人,四方举鱼、蛙灯台灯者四人,舞蹈音乐由锣鼓伴奏,伴奏者6人。表演场地是广场或院坝,表演时在广场或院坝中间摆一张四方桌,观众围在四周观看。麒麟、凤凰舞蹈中所用的道具,如麟头,凤凰、灯道具,全部由专门的艺人用竹子编成,然后糊上纸张后,用不同的颜料绘制上各种图案和花纹即成。流传至今,编制麒麟、凤凰骨架用的竹片改用成了铁丝,裱糊麒麟、凤凰外身也不再用纸,而改用布了,云灯以前用自制的蜡烛照明,现在改用电池小灯泡。每年的腊月间,灯会就组织舞蹈人员进行训练,正月初七开灯,正月十五结束。于是每年正月初七的晚上,村中的老年活动中心就会锣鼓齐鸣、华灯齐放、爆竹声声,一年一度的麒麟凤凰舞表演便开始了。

阿普寿星崴州爸、崴州美是麒麟、凤凰舞中的主要配角。他们戴着面具:崴州爸宽宽的脸孔,有一鬓雪白的胡子,是一个仁慈的白发老人;崴州美一幅慈祥的面孔,穿一身纳西族服饰,身背一个小竹篮。舞蹈中他们以监管各类禽兽的身份出现。与纳西族传说中的管天、地、日、月、星辰,自然现象的阿普相同;崴州爸手里提着一根拐杖,拐杖上部是一对龙角和刻上龙须,底部包有一节金属的东西,崴州美身背一个小竹篮,体现纳西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拐杖人称神杖,用这根神杖可以驱除恶神、帮助善神、保护吉祥的动物。锣鼓声敲响后,随着崴州爸的出场,舞蹈开始了。崴州爸和崴州美一方面是配合麒麟、凤凰的表演,同时也起着保护着跳麒麟、凤凰舞蹈人员的安全。因为有些动作,如麒麟、凤凰攀登四方桌时,难度较大且危险。另一方面也起着调节观众演员的气氛。

舞蹈开场,首先是二十个手提云灯的男女小孩上场,用各种花样动作耍云绕场一周后,二十个男女小孩排成一行邀请麒麟、凤凰登场彩云南现、麟凤呈祥。

第二场是麒麟独舞,麒麟头部特别大,两只大眼珠,一对角。角上贴一张“丰”字条,颈上带一个大响铃,麟身粗壮,背上有各种花纹,肚皮底下是长长的黄毛,尾长一尺左右,从头至尾全用麻线绕住,不使演员露面。麒麟上场后,依照伴奏的锣鼓声翩翩起舞,不时摇头张嘴,每走一步铃声“咚咚”作响,并边舞边拜四方。舞麟头和麟身的两个人,配合紧密步伐紧凑,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左腾右挪的舞步犹如一个整体。扮演麟身的演员力气要特别大,因为表演中他要举着扮演麒麟头部的演员,面向四周观众拜四方,并要举着扮演麒麟头部的演员,跳上高八十公分的四方桌。

第三场凤凰独舞,凤凰全身五彩斑斓,颈长约三尺,可以收缩,上下左右摆动。尾巴和翅膀边缘用绿色的绸布镶上,套在演员身上,从舞台的边缘徐徐地边演边接近四方桌,并在崴州爸的帮助下登上四方桌,在四方桌上用各种灵巧的各式动作向四周观众点头朝拜祝贺,表演结束后又在崴州爸的帮助下走下四方桌。

第四场是麒麟和凤凰同场共舞,是整场演出的高潮。在这场演出中,麒麟要随着剧情的需要,要跳上四方桌,麟头仰面朝天,望着月亮和星星,这就叫麒麟望月。凤凰头部上下左右摆动,张着翅膀徘徊在麒麟身边。展示着麟凤呈祥国泰民安的意境。反映着纳西人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心愿。麒麟、凤凰舞在正月初七的晚上演出一场后,群众就会纷纷来邀请灯会去家中跳麒麟、凤凰舞,其间有高龄老人的家庭优先。演出时,邀请演出的家庭为麒麟挂红,包红包。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独特的“格故鲁”民俗

“格故鲁”,纳西语,译成汉语特指纳西族的火炕。“格故鲁”火炕高出地面两尺左右,此处的“格”为火炕上边,“故鲁”指的火炕上火塘的里方,位置在神龛“大”的对面或旁边,“大”的两侧只能是老人或是客人落座。“格故鲁”在纳西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纳西人家做饭取暖、接客待物、饮食议事、休闲就寝、育儿家教等众多功能集于一身,是纳西族祖房中最重要的生活设施。

纳西族的祖房多数是平房,祖房一般三间,一侧“格故鲁”,建“格故鲁”的一边一般会向前延伸到院坝屋檐滴水的沿槛边,而且祖房中的“格故鲁”一般都面对大门,“格故鲁”面对院心的板壁上都有一道梭门窗户,便于男主人观察大门以内的一切动静。“格故鲁”的大小规格以祖房房间跨度大小来定,建造原则是“格故鲁”上应够供一家人取暖。建造时取房间中间位置,砌一个约四尺左右的四方型土基墩作为火塘,墩高一尺八左右。火塘支砌好后,紧靠四方型土墩抖好床架,与火塘紧密连接起来,然后用方批加榫将木围架上固定在祖房的山墙前檐柱和前檐柱上,另两方固定在前京柱和前檐柱上。火塘正前方,是女主人操持家务的地方,一根约五尺高的围墩木架的柱头,旧时在柱头上置一块石板或一个大瓦钵,纳西语叫“米张”,专供照明用。另一个柱头连接一根横木与京柱相接,它在纳西语中叫“摞左”专用来挂衣物被子。床架的上方铺成牢固的固定铺板,方便人们在“格故鲁”上活动。

“格故鲁”上放着“神龛”,“神龛”纳西语称“大”。“神龛”是宽约一米左右,高约一米五左右的木制抖柜。底层设抽屉,中间留两扇小门,里面又分二层,上方摆放祖先牌位。“大”固定在“格故鲁”的山墙角边,神龛的正面和上方摆放的祖先牌位的方向,有一个不能改变的规矩,就是只能顺着祖房的挂方檩条。神龛门和祖先牌位正对“若妆”,即男主人睡觉的地方,另一侧是女主人休息的床。神龛里通常放有烟、酒、糖、茶、酥油、糌粑之类的食品,其中祖先牌位最为神圣,逢年过节更是香火不断,神龛的自身一般不雕龙刻凤,木饰雕刻多为“万不断”“串枝莲”“万年青”等,牌位两侧会贴“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等楹联。

建造“格故鲁”一般要请东巴或村中有名望的人,选一个好日子,修建时要在火塘中央埋一个盛有碎银、茶米之类的用红布裹着的小碗,以预示家中的日子永远红火。火塘的大小直径约一尺五左右,周边用薄石板铺平,以便耐磨好打扫卫生。火塘中架铸铁大三脚,大三脚与火塘直径尺寸相称,约重三十斤左右。旧时有些人家买不起铁铸三脚,就在火塘上安放上三个呈三角形的锅庄石代替铁铸三脚。三脚的安放有一定规距,要求一支脚的位置要正对神龛,在这支正对神龛的三脚入火塘之处,需设置一个长宽约为三寸见方的小祭台,纳西语中叫“瓦楞补”。

“格故鲁”火塘中一年四季只能烧“干净”的柴,烧火时,柴头沿妇女做饭操作的一方顺着烧进火塘,柴头必须向着“若妆”。火塘里一天二十四小时要有火,晚上临睡觉前还要埋下柴块,让其不熄灭,以示家庭平安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日子象火一样红红火火。“格故鲁”的床上,一般铺竹席或毡子,男床是家中爷爷和有权威的男人专座,男床一般只坐男人,座位论资排辈,小孩可以随便;女床是女人的专座,客人依随主便。“格故鲁”是一家人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发布家庭号令,商定儿女婚姻大事,处理长辈善后等最庄严的地方。一家人一日三餐都在“格故鲁”上吃,人多时“格故鲁”上坐不下的区分是,客人、老人、小孩和男人在“格故鲁”上坐着吃,媳妇和女儿则只能站在地上靠着“格故鲁”吃饭。“格故鲁”的做饭操作边正对纳西大灶,相距五、六尺左右,方便家庭主妇照顾两边操作家务。

过去,纳西族以多子多福为荣,所以在婚姻仪式上祝福的吉利话中,最为常用、最为响亮的祝福语就是“格故鲁,花勒主古没主又贺!”意思就是愿你们的儿女挤满“格故鲁”,连小猫都没有坐的地方,“格故鲁”是纳西族人民寄予人丁兴旺的希望之地;“格故鲁”是虔诚的,每天清晨火塘上茶壶里的水开了,罐罐茶煨涨了,火炕上的老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神龛”上的祖先牌位上香、敬茶,然后一声:阿普阿祖·绰达绰,向祖先道上虔诚的祝福之后,大家方能进食;“格故鲁”是孝顺的,“格故鲁”上的神龛,“大”的两侧只能是家中的老人或是尊贵的客人就座,纳西族祭祀祖先的规矩是“没体思尼绰”“没字思尼绰”,意思就是要在:“没有开始喝茶、没有开始喝酒、没有开始吃饭”时要先敬祖先。就是平常一天三顿饭,第一杯茶、第一盅酒、第一碗饭都是要端给老人;“格故鲁”是神圣的,“格故鲁”的火塘边的座位,优先落座的只能是老人、客人;“格故鲁”的火塘上可以煮肉、做饭,做人们食用的东西,不能做牛、马、猪食;家中的猫可以上“格故鲁”,狗却不能上。“格故鲁”是纳西族家庭最为温暖舒适的“星级”的宾馆,是纳西族生活、休闲、议事最庄严的地方,更是纳西族儿女健康成长、增长知识,通晓人情世故的摇篮。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五彩缤纷

位于金沙江畔的大具,自古以来就是纳西、汉族、藏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集的经济、文化交融区,居住在此的各个民族自古就崇尚文化,喜爱歌舞,被誉为是文化民族、文化之乡。同时大具自古以来都是丽江东部的富庶粮仓,也是统治者争夺的要地,驻兵时间长,外来人口多,是汉文化传播最快的地方,出过“府县开先四世科贡,父子大挑三代为官”的自豪,更有皇帝把圣旨下到大具的荣耀,“天雨流芳”是老人教育孩子的口头语。在房屋的装修艺术方面,鹭鸶采莲、鹰立芍药、松鹤同春、喜鹊迎梅、金鸡报晓、孔雀开屏和松、竹、梅、兰为内容的四季博古民间木雕,是纳西族装修三方一照壁房屋六合门的主要装修内容。大具乡的上里都、下里都、卡子、树底这些村寨,大部分男人都会雕刻四季博古,解放前后这些四季博古木雕大部分销售到丽江。

大具是一方被民间歌舞浸透了的热土,这里的每一个村寨都把对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的向往、对明天的追求、融进了歌舞之中,把歌唱生活、歌唱幸福、歌唱明天当作是生活的永远主题。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歌舞、民间打跳。营盘村跳麒麟、凤凰舞,头台一、二、四、五村则跳牦牛舞,金江村又跳狮子舞,方圆五里,娱乐却各有春秋。民歌中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游悲”“相会调”“猎歌”,也有叙事和抒情为形式的“谷凄”“喂玛达”,更有集诗、歌、舞为一体的被称之为“活着的音乐化石哦热热”, 在营盘、金江、培当、头台有弹经班即演奏纳西古乐,在大具流传在民间的以葫芦笙、筚篥和笛子为伴奏的舞乐就有72种,同时以大沟头汉族村为代表的“咿约妹”江边小调等,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大具都得喜爱,都得到发展。

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_日梭万年历

冰雪聪明|高真不朽

微信ID:xueshanshuyuan

本网站每日更新互联网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