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要打假,精神也要打假。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很多人在为各种不愉快的消费而打假维权。而在《快乐老人报》读者微信群,群友们召开了一场“精神打假大会”。大家围绕生活中一些华而不实却备受困扰的行为进行打假,讨论得异常热烈。(本报记者王宇)

假人设

朋友圈精致,生活很窘迫

“很多老年人为了维持虚假的面子,活活受罪,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3月12日,“精神打假”的话题刚被抛出,湖南湘潭网友“陈姐”第一个出来打假。

“陈姐”说自己曾为了维持朋友圈里的“精致”,吃了苦头。“陈姐”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出头。退休后,她发了几次外出旅游的照片,在朋友圈被很多人点赞,这让她很得意。为了维持朋友圈里的光鲜,她大手大脚地花钱,“和朋友在高档饭店聚餐,逛商场买衣服,旅游时买玉石、翡翠”。退休一年,“陈姐”成了月光族,“后来生病住院,还是女儿掏的钱”。“陈姐”说,她对此后悔不已。

山东菏泽71岁的侯建民,给记者发来私信:“为了面子而受罪,我也有苦恼。”侯建民的儿子读完博士后留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但每次亲友聚会,侯建民为了面子好看,总夸儿子能干、孝顺,他成为亲友们眼中的成功父亲,“可实际上,我就是个普通的空巢老头,过得还不如人家”。

假社交

天天套近乎,交不上朋友

在黑龙江网友“乐乐”看来,虚假社交也需要“打一打”。由于不懂拒绝,“乐乐”参加过多次“假社交”,“路上碰到老同学,我被邀请去吃饭,碍于情面去参加,结果是她们老同事聚会,我在那里很尴尬”。对虚假社交,湖北61岁的孙先立有另一种体会。退休后,他从湖北老家来广东深圳跟儿子生活。因为没有朋友,看到有人跳广场舞,他急着加入,天天热情地去学舞,还给队员们送礼物套近乎。然而,他跳舞总跟不上节奏,被队长嫌弃,自己也感到心累。

湖南湘潭80岁的刘丽云说,亲戚间也有虚假社交。她说:“我从新疆退休,前几年回到老家湘潭,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日亲戚们很少来探望。但每到过年,亲戚们就以担心我孤独为由接我到乡下过年。在乡下,我从未见过的孙子辈、曾孙辈有近20个,我每次光发红包就要五六千元。这两年,我就谢绝了他们的邀请。”

假自信

不听儿子言,炒股赔血本

“自信满满,却被‘打脸’。”北京63岁的孔连登认为,中老年人的盲目自信也需要打假。孔连登自己不止一次被女儿吐槽“太膨胀,太自大”。“去年全家去通州自驾旅游,我开车快到目的地时迷路了,导航半天也找不到地方。家人建议下车问人,我对自己的方向感很自信,相信能找对路,最后绕了两个多小时仍找错地方,被女儿和老伴一顿痛骂。”孔连登举例说。

湖北武汉68岁的杨万军,也因为过度自信而落入陷阱。他说:“我炒了十几年股票,算得上资深股民。后来,我被拉进炒股微信群,有人推荐了一款炒股App,我投了十几万元觉得收益不错,儿子却说是骗局,接连三次让我退出,我偏不相信。最后果然无法提现,我气得要吐血。”

众人吐槽

假孝顺、假头衔使人烦

讨论中,除了自我打假,群友们还对身边的人进行一番“精神打假”。

群友“雪峰山人”对假孝顺很有意见:“我和弟弟、妹妹在同一家公司上班,83岁的父亲无人照顾,我们就把他从老家接过来,说好3个人轮流照顾,但平时给父亲做饭、洗澡以及陪护都是我一个人负责,弟弟妹妹只有周末才会上家里来陪父亲吃顿饭。而妹妹每次陪父亲散步都会拍成视频发到抖音和朋友圈。我看不下去了,在朋友圈给她留言:孝顺父母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如今假头衔泛滥,也该打打假!”群友“春风拂面”说。许多人退休了还喜欢挂着头衔,“觉得‘退休局长’‘退休主任’还不够,还要给自己弄个书法大师、摄影大师、艺术家等头衔”。对这个话题,山东网友“李镜亮”说:“村里有个老人喜欢书法绘画,竟收到‘联合国’寄来的大奖通知单,要他缴1000多元的奖杯、证书‘制作费用’,就能拿到‘杰出人民艺术家’证书。这分明是骗钱的,他却非常相信。这样的老人有很多,花钱买了假证书却不自知。”

本网站每日更新互联网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