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中甸高原上的藏七连》的主要内容已经连载完毕,衷心感谢朋友们的关注褒奖,更感谢你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能够得到朋友们的修改建议,也是我的初衷,希望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现将此作品的《写在前面的话》摘录如下:
2017年笔者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撰写了《从梅里雪山走来的英雄藏三连》,为两个节日献礼。这是一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民族连队诞生、成长、为人民立功的红色记忆,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烈的追思。此书出版后,在迪庆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故事发生地德钦地区赢得一片叫好声。与此同时,很多香格里拉的读者和参加过中甸平叛战斗的“藏七连”的老同志们希望笔者把中甸“藏七连”的事迹也写成一本完整的连史,留给后人,传承红色文化。笔者觉得大家提的建议很好,此事值得去做。中甸的“藏七连”也和德钦的“藏三连”一样,在迪庆藏区的平叛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名扬滇西北。
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一直是笔者情之所牵,行之所至。中甸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自幼就曾耳闻中甸“藏七连”的平叛战斗故事,但是没有“藏三连”那样了解,因为笔者当兵是在“藏三连”。笔者入伍时,“藏三连”从德钦调到中甸不久,曾有幸参与过连史的布展和讲解。为了写好《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笔者从2018年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资料,为了力求所记录的事件和人物真实可靠,笔者在两年里三次从北京飞云南,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昆明、大理、丽江寻访,深入到香格里拉市七乡四镇,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踏寻“藏七连”的足迹,缅怀英烈,采访近50位健在的老战士、已故老战士的亲属以及相关人员后,“藏七连”的英勇事迹逐渐清晰起来。
20世纪五十年代初,迪庆的维西、中甸、德钦三县先后宣布和平解放。不久,中甸藏区先后发生了两次武装叛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我党要在特定复杂的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巩固人民政权,发展经济建设,需要有一支配合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民族武装力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为此中甸县委县政府迫切希望建立一支既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又能保家卫国的民族武装组织。“正当春月艳阳天”,根据上级指示,1952年在中甸、德钦、维西三个县组建了三支民族基干队,分别命名为:“中甸县民族基干队”、“德钦县民族基干队”、“维西县民族基干队”。
中甸民族基干队于1954年6月改编为中甸民族基干连,连排干部均为从正规部队抽调的汉族干部;1956年8月,中甸民族基干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甸民族公安连,是年9月,云南省军区昭通公安独立第四营的两个连调往中甸平息叛乱,丽江边防分区下达整编命令,将中甸民族公安连编入边防独立第四营,番号为独立第四营三连,由此人们称三连为“民族三连”,连排领导大多为藏族;1958年2月,为加强平叛力量,丽江军分区奉军区命令,以中甸公安边防第四营为基础组建边防十三团,民族三连为第一营三连;1959年11月,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十三团移防碧江,一营未调仍驻扎中甸;1960年7月,军区下达整编命令,原驻德钦公安边防一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步兵第一团,团部由德钦移至中甸县城,下设两个营,德钦为一营,中甸为二营,中甸民族三连番号改为二营七连(藏七连),将原德钦一团民族六连改为一营三连(藏三连);1964年7月,驻中甸一团调归十四军四十二师,驻迪庆两个藏族连未调防,归属新组建的一团,为昆明军区步兵一团,设两个营,“藏七连”归二营,番号未变。1969的5月,中央军委下达调防命令,昆明军区驻中甸步兵一团与驻腾冲步兵二团互调,驻迪庆两个民族连未动,“藏七连”归属二团三营,番号未变;1969年年底,驻中甸步兵二团移防西双版纳勐腊,留下四个连队在中甸组建昆明军区步兵独立第七营(副团级),“藏七连”番号未变;1973年12月,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组建云南省迪庆军分区,步兵独立第七营归迪庆军分区领导;1976年7月,独立第七营改编为云南省迪庆军分区独立营,“藏七连”番号改为迪庆军分区独立营一连;1983年全军精简整编,撤销迪庆军分区独立营,“藏七连”完成历史使命。
“藏七连”从民族基干队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独具特色的民族连队,历经了三十一个春秋。在历史长河里三十一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民族连队、对一个民族地方来说,它的历史是具有意义且无尚光荣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藏七连”从无到有,由幼稚变成熟,由弱到强。它在暴风雨中诞生,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在战斗中百炼成钢。
连队成立后进行阶级教育,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明确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确立远大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大大提高。从1956年到1960年的五年时间,“藏七连”是在硝烟弥漫的平叛斗争中度过的,为了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为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他们继承和发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大无畏精神,翻越滇川藏交界地区几十座大小雪山,风里来,雨里去,战风雪,斗严寒,走遍三省区交界的山山水水。东旺办事处的解围战之后,千里行军,到西藏察瓦龙配合兄弟部队平息叛乱,经过一个多月行军作战,又先后参与碧塔海、尼汝、洛吉、浪都等地几个大的围歼战,以及四村、尼西、吉迪、大小中甸等地战斗共49次,单独作战29次;击毙罪大恶极的匪百长、民团头目以上9人,击毙叛匪63人,俘虏25人,劝降投诚近300人;缴获各种枪支109支(件),子弹3000余发,骡马84匹,牛羊近百头(只),物资近200驮。
和平时期,“藏七连”继续发扬连队过硬作风和优良传统,学雷锋,学先进,反骄破满,提高觉悟,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开展“两忆三查”活动,整顿思想作风,增强斗志,连队建设不断向前进;自力更生,靠双手修建起一幢幢新营房,开辟出一块块生产基地;积极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在秋收秋种、抗洪救灾、扑灭森林火灾等战斗中,冲锋在前,与中甸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开展民兵训练,军民联防,保卫边疆,成绩卓著;连队排以上干部有30多人先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政治学校、南充步校、昆明第三步校、汉口高级步校、北京政治学院等院校学习深造,获得中专、大专文凭。
在30多年的战斗岁月里,“藏七连”培养了近百名优秀干部、几百名优秀党团员。连队刚组建时,绝大多数人员是给农奴主当牛做马的农村青年,全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战士不懂汉语,不识汉文;民主改革以后,乃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伍的绝大多数战士也不识汉文,但经过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的培养、教育,革命大熔炉里锻炼,他们从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有文化、有理想的革命军人,入团入党,成为“五好战士”。战士复原后,成为农村的骨干力量,大多数成为村、乡、区各级干部;干部转业后,有的成为局、县、州各级干部;在部队,从战士提升为班、排、连、营、团、师以及军级干部。可以说在中甸地区的党、政、军、民之中,处处都有“藏七连”的成员,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解放军有个光荣传统,支部建在连上,无坚不摧。还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荣誉室建在连上。我曾参观过“藏七连”的荣誉室和阶级教育展览室,当时荣誉室里挂满了奖旗、奖状、奖牌,承载着连队的光荣历史,激励过一批批指战员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其中最珍贵的是,在中甸平叛斗争期间,平叛指挥部、军分区、军区授予的写有“抓住民族特点提高阶级觉悟”、“机智勇敢击毙匪首”、“戒骄戒燥继续跃进”等的25面奖旗和19块奖状。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平叛斗争中“藏七连”有十几位干部战士立功受奖,连队先后被军分区、军区评为“四好连队”,多次受到表彰,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并7人次出席军分区、军区、省委召开的英模会、党代会。五人次出席北京国庆观礼,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然而,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在连队合并、撤编过程中,前辈们用热血写就的这些历史见证物也随之“灰飞烟灭”了。笔者在搜集、采访中,没有找到一件记载有“藏七连”辉煌的奖旗、奖状、奖牌,实在可惜啊!由此可见,把“藏七连”的“红色家谱”、“精神资产”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正能量,不仅有意义,而且非常有必要。
在“藏七连”当了十多年连长的原迪庆军分区参谋长马正坤说:“随着形势的发展,连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我们也老了,真希望连队有个完整的记载,让后来者在这里寻到根,找到魂,并把红色文化传递下去。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在采访“藏七连”老战士鲁松元时,他说:“当初我们参加解放军,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推翻压在藏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农奴制度’,砸碎锁链求解放。为此,我们天不怕地不怕,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在中甸的历史上描绘了璀璨的一页。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
小中甸联合村老战士拉杰退伍后一直在农村,长期当村长,他说:“一提到老连队,当年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在连队里,官兵平等,亲如一家,打仗时班排连干部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我们经历多次战斗,出生入死,创造了辉煌业绩。现在习近平领导得好,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我们参加革命的初心,党恩永不忘。”
老战士旺扎说:“我一直认为,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一切,翻身不忘党的恩情。我从14岁就得到了党的培养,我的孩子们也得到了党的很好的培养,兄弟俩成长为处级、厅级干部。有一次,老干部局的同志来看我,他们对我说:‘您老培养了一个好儿子……’我马上对他们说:‘千万别这么说,他们不是我培养的,而是共产党培养的。他们要牢记党的教导,做事要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谁好谁坏,老汉我心里明镜似的,谁要反对共产党,谁要分裂祖国,我们是坚决不答应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老战士们对党无限的忠诚,对连队深厚的感情,动情的话语,让笔者心头泛起层层涟漪,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的一段赞歌献给英雄们,恰如其分:“当你翻过寒风刺骨的雪山时,头顶的皮帽不曾让风吹落过;当你淌过汹涌澎湃的江河时,脚下的鞋子不曾让暗流冲走过;当你穿行在强盗横行的狭道时,随身的宝刀不曾让敌收缴过。”
“藏七连”驰骋于中甸高原三十多载,在中甸和平解放、建立政权、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与中甸军民团结一致,携手并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涌现出一批雄姿英发的功臣模范。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可能淡忘那烽火年代的炮火硝烟,可能模糊那峥嵘岁月的号角鼓点。但是,只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精神在,这支部队的功绩就不会泯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将熠熠发光。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十余载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香格里拉这片土地上,雪山美,高原绿,百花艳,人民勤,满目生机勃勃,满心欢喜无限,风景这边独好!今后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香格里拉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谨以此记录与后来人共勉。
作者
2020年5月 于北京
本网站每日更新互联网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