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常用的三种历法是农历、阴历和阳历。我们知道阳历是外星历,但是能区分农历和农历的人肯定不多。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将农历与农历混为一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农历,什么是农历。
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历法,你必须从头开始。中国历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期。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
(1) 夏季日历: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无从得知夏历的发明者,但大致形成于夏朝时期。它以冬至月为子月来计算一岁的开始,历年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称夏正)。它大致使用366天的整数作为一岁,并使用减法和正Leap时间来调整时间差。一年之初有366天,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一年有12个月的基本概念。
(2)万年历,又称殷历、商历;
就是上一篇文章中万里创建的历法。它的创新在于用茎枝记日,用农历月记月,用太阳记年,用闰月调整季节。这是阴阳历。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年底定为闰年,称为十三个月。月亮有大小不同,大月有三十天,小月有二十九天。商代后期也将闰年定在年中。以干枝记日,就是用十干十二枝并用来记日。六十天为一个周期。甲骨文中发现了完整的干枝目录,这是我国最早的干枝记录。甲骨文中有“今春、今秋”、“至日”的记载。那时已经划分了季节。商代天文历法的进步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注:公历以农历腊月(建丑月)开始。
(3) 周历:
周历继承了商业日历的大部分成果,但年初有所不同。周历从农历十一月(简子月)开始。
农历、公历、周历的区别
以上三历,加上黄帝历、颛顼历、鲁历,并称为古代六历。
(4)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元七年),汉武帝经司马迁等人建议,下令更改历法。又命邓平、唐笃、罗下洪等人商讨《汉历》的创作。元封七年五月,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即太初元年),颁布实施了这套《汉历》,后世颁布了年号。并将此历命名为“太初历”。 《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天,一个月等于29.53086天;用“加法”代替之前的“减法”来调整时间差。将原来的十月作为岁首改为正月作为岁首,回归农历年初;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间能量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期与农历月亮不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划时代的进步。 《太初历》还根据历年天象的实际测量和历史学家的记录,推导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
此外,它还将一天分为八十一分钟,所以又称“八十一分钟历”。它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历法。
后来的农历基本沿袭太初历,此时农历已经成熟。
由于《太初历》(又称汉历)纳入了二十四节气,非常适合农耕的发展,所以《汉历》又称农历,是阴阳历。
接下来,农历是什么?
根据月亮月相周期的变化排列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依据,一年为十二历月的历法。农历以月亮盈亏一次的时间为基准,定制一个月,共29天。一半。为了计算方便,定制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一年中的12个月中,大月和小月一般是交替排列的。农历一年大约只有 354 天。一般来说,平年和闰年没有区别。因此,农历没有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情况,所以四时的变化在农历上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制定了一种折衷的历法,即所谓的阴阳历。与农历一样,月份也是根据月亮盈亏的时间来划分的。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但它也采用加上闰月的方法,使每年的平均天数接近阳历全年的天数,以调整四时。这是农历,大约每两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
现在你明白了吗?我们通常用农历,而不是农历。因此,我国目前使用的历法是农历或阳历。我们的生日要么是农历生日,要么是阳历生日,不是农历生日。
世界上唯一的农历是伊斯兰历,又称“回历”,中文旧名“回历”;宗教历的平年每年为354天,闰年为355天,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长365天。 5小时48分46秒,大约少了11天。因此,每年同一日期对应的季节可能完全不同,颇为混乱。
本网站每日更新互联网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